國際設計研討會

IC01

國際設計研討會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

設計學院四系所每年輪流共同主辦。於12月舉辦國際設計研討會。
分為論文發表及座談分為4個單元議題,由發表人、主持人、評論人進行交流與對談,從不同領域之論壇交流,提議新思維與新概念。

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2-12022-2

2018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國際設計學術與創作研討會

International Design Seminar of College of Design, Shih Chien University, 2018
新物件:譜寫一個總體狀態 New Object:Scripting a State of Totality

研討主題 MAIN THEME|新物件:譜寫一個總體狀態 New Object: Scripting a State of Totality

“A building is like a soap bubble” — Le Corbusier

科比意曾經寫道 「建築就像是一個肥皂泡」,他以此形容一個內外關係達到和諧所構成的形式。它不止展現了物質的平衡,也牽動了觀者的心理。

這樣同時牽動物質與心理的狀態,似乎是許多新物件所具備的特質。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屬於每個時代新物件的出現,例如新自然物的演化會造成新生態,新人造物會造成新建築的出現, 像是汽車、飛機之於高速公路與機場,那麼什麼是浮現中的二十一世紀建築呢?

回望二十世紀,塔夫里(Tafuri)曾經指出,因大量生產而出現的「現成品」,讓「組合」(Assembly)成為現代主義構成或產生形式的重要方法。在這種概念下,每個物件都容易被視為局部單元,並且與整體僅存有限的關係。另一方面,恩格斯(O.M. Ungers)提出的「房間組成的城市」(A City Made of Rooms),或導演小津安二郎(Yasujirō Ozu)關於「物件位置」的視角觀點,則嘗試由整體倒敘局部物件的存在,不論是城市之於房間,或是房間與時代之於物件。

而1972年在MoMA的展覽「義大利:新室內地景 」(New Domestic Landscape),讓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演化。宣言中,「物件不再被視為孤立、僅供組合的局部,而是一個更大的自然或社會整體環境中,彼此相聯的局部 」。 因此在充滿人造物的世界中,重新思考物件與整體的關係,如何重構人造物件、自然物件、與全像術(Hologram )、虛擬化身(Avatar) 等概念重疊的環境,如何協調心理共感(empathetic)與鏈結互動(interactive),如何思考整體,成了新世代創作者面對的挑戰。

2018年實踐大學設計研討會邀請大家討論在「新物件」時代,如何回應有如肥皂泡般動態即興的環境與心境,或在另一個維度凝結肥皂泡破滅的瞬間;共同譜寫一個新的總體狀態。

時間:2018年12月14日(五)9:00 am – 6:00 pm
Time: 9:00 am – 6:00 pm, 8th December, 2018
主辦單位:實踐大學設計學院
執行單位:建築設計學系所
協辦單位:工業產品設計學系所/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/服裝設計學系所
贊助單位: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、實踐大學教學發展一中心

專題講座 / Keynote Speeches

專題演講(一)Keynote Lecture I:
講者: 劉晶 Jing Liu|紐約 SO-IL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師
講題:《 Solid Objectives: Order, Edge, Aura 

專題演講(二)Keynote Lecture II:
講者:增田信吾 Shingo Masuda|日本Shingo Masuda + Katsuhisa Otsubo 増田信吾+大坪克亘事務所主持建築師
講題:《 Structure of Place

專題演講(三)Keynote Lecture III:
講者:Markus Roselieb|清邁 Chiangmai Life Architects & Construction(CLA& CLC)首席設計師
講題:《 Bamboo Power for Structural Design